--

--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鈴不鈴不鈴~~



希區考克已經是公認的驚悚大師,除了電影,他還編了不下百部的短篇小説,内容並沒提及任何的魑魅魍魎,而是以揭露人性的醜惡爲主。所以,看他的作品,當下或許會覺得有點小悶,但影片完畢之後,腦袋卻會自行思考:人性往往比孤魂野鬼或冤死厲鬼還來得恐怖……

希區考克最經典的,莫不是1960年的《驚魂記》(Psycho),如此經典的作品,往後再説,這裡先說我個人還蠻中意的一部:《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從整體結構來看,不難看出本片沿襲了百老匯舞臺劇之原著精神,場景主要設在一公寓的單位内,敍述一明知妻子偷情的丈夫,計劃買兇殺妻並予以實踐,唯過程中碰到N次阻礙,最終殺妻不成,反冤死了殺手……

這電影我看了無數次。仍記得當初看了簡介,就被那故事驚得合不攏嘴……可不是嗎?自古偷情本是罪,妻子紅杏出墻,丈夫謀殺有理,可是電影竟然將本該是令人同情的丈夫角色置為反派奸角,不禁對如此安排感到納悶。但才看了電影開篇幾分鐘,豁然開朗,導演憐香惜玉,不願金髮美妞葛麗絲·凱利在熒幕上死去(且不論原因是懼怕此舉恐得罪這位女神的粉絲,抑或是美女所作所爲皆無罪信仰的崇拜),加上飾演丈夫的雷·米蘭,在戲中的確是有幾分樣衰,不比飾演情夫的Robert Cummings英俊……如此這般的劇情安排,今時今日或許見慣不怪,但在那時候的保守風潮,可是真的會嚇壞觀衆,驚悚成分油然而生。

以現今的眼光來審視,《電話情殺案》沒有如今商業片濫用的特效,也不會構成影片成爲觀衆挑剔的藉口。它以“口水多過茶”的對白(口水雖多,卻是極爲重要的滋補),將故事層層推進的同時,也吸引了觀衆的好氣與凝聚力。那位丈夫可是精明,每下一步棋子,必先三思,然而,計劃得愈周詳,卻會導致碰上狀況時缺乏應變能力;他背是背,狀況百出仍能處變不驚,終將妻子送上法庭,可是冷靜的報償。至此,影片適時地冒出個“中場休息”(那時候的電影可是如此),讓觀衆歇歇腦袋,松絡筋骨,緩解因道德觀念撕扯而疲憊不已的内心……

下半場,時來運轉,但不是說丈夫這角色。情夫可不是省油的燈,作爲偵探小説家,他雖然沒有懷疑是丈夫設的計謀,但為救相好一命,他編出了一系列假口供,要求丈夫自首。而此番推論,讓丈夫觀衆聼了,後者不禁莞爾,前者則肯定心驚膽顫,誤打誤撞的,不就是丈夫使用的計謀!這場棋局走至此,丈夫仍處上風,但也維持不了多少分鐘。

蘇格蘭場警探的回訪,正是這盤棋局的轉捩點。原來警方也已懷疑,無不是丈夫本身聰明一世,愚笨一時,就那一時的糊塗,稍微“大洗”了現金錢財,惹得警方懷疑。一場鬥智角逐抽絲剝繭之後,謀殺證據確鑿,丈夫終一敗塗地,而妻子則無罪開釋,從此與情人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片中,那部一身黑色轉盤式的電話,作爲陰謀的重要棋子,還眼觀了整部劇的人性之丑。當夜已升,燈也熄,徒留森森轉盤散發出來的微弱反光,兀自可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