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家國與暴力三部曲之二:《決戰時刻》


上一篇文章説到一群愛國壯士秉持著“有國才有家”的理念,不惜以生命保家衛國,殉身沙場;今天分享的這部電影《決戰時刻》(The Patriot),繼續探討何謂“愛國”。

“國”“家”國家,先有國,后有家,這是中文字彙中的奧秘。影片開頭,就以主人翁Benjamin的獨白來告訴觀衆,“I have long feared that my sins would return to visit me, and the cost is more than I can bear.”(我一直擔心曾經的罪愆回來探望我,並且超過我所能承受的。)Benjamin這位曾經叱吒一時的國家戰士,如今是一個帶著七個子女的鰥夫,他定居在水一方,自給自足,並且定時納稅。看似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爲英軍的侵略,軍官政府等人決定徵兵保衛國家,而Benjamin大兒子與二兒子又繼承了父親的奮鬥血液與愛國精神,恨不得能夠親赴戰場,為國捐軀……爲此,Benjamin嘗試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即可讓國家安穩度過危機,又不讓家庭破裂——在公投會議上拿親人做擋箭牌想要規勸軍官免戰的舉措,不被採納之餘,就連兒子也不了解他,看不起他。就這樣,老大Gabriel從軍去了;戰爭爆發,兩年不停歇,Benjamin一家雖處於偏遠地帶,但無情戰火始終蔓延而至,擾其清夢……故事在此正式進入高潮。


英美兩軍的描述上,英軍佔盡優勢。他們是一個國家,有著經驗豐富且常勝的統帥指揮作戰,將美國這支雜牌新力軍打得體無完膚。1770年代的戰爭,不像現在有著高科技武器的加持,士兵僅有手上的長槍,至多加枝刺刀,長槍子彈得一顆一顆的填補,照著長官的喝令,有秩序地排陣,與敵面對面,不是殺敵,就是被殺,猶如機械。這是如今戰場上難得體現的紳士風度,英美雙方皆如此。


就像有一幕,Benjamin帶領的遊擊軍,搶了英軍統帥Charles Cornwallis的私人日記、衣物,還有兩只大丹狗;英軍在William Tavington隊長的埋伏下,將遊擊軍殺得體無完膚,幾乎瓦解,更活抓了幾位遊擊軍做俘虜。Benjamin一馬當先,使計與Charles做交易並救人。BenjaminCharles單獨對峙之時,不難發現兩人的紳士品格,尤以後者更甚,很難將其視爲影片的反派。更甚者,Benjamin用稻草人換回同胞的自由後,Charles對之咬牙切齒,也很難對Benjamin的所作所爲大感讚賞。


既然英軍統帥(及麾下小兵)無法是壞人,那麽,大魔頭的重任就落在William隊長身上了。這位面目可憎、心腸冷若蛇蠍的硬漢子,首次與Benjamin碰面,兩人便結下梁子——William槍殺Benjamin次子。當時,Benjamin一家人正幫助美英雙方的傷兵,William到來,作爲美軍傳信兵的Gabriel露餡,William即下令俘虜Gabriel回去施予死刑,並令英軍槍殺在場的傷殘美軍;爲了救兄長,次子Thomas推撞抓著Gabriel的英軍,結果換來一粒“蓮子羹”,命喪當場。正因爲如此,Benjamin帶著復仇之火“重出江湖”,看他採行的第一步,就是衝入已淪爲火場的屋子,取出藏在鐵盒已久的戰斧、獵槍,帶著另兩位男孩跑入樹林,搶救人質。這一幕煞是好看,Benjamin每射出一槍、揮出一斧的眼神中,除了復仇的憤恨,還有救子心切的父愛。這以寡敵眾的小戰役,也造就日後英軍人人訛傳的“鬼”。

Jason Isaacs飾演的William隊長,是片中作爲歹角的代表

飾演BenjaminMel Gibson,戲外生活不大檢點,在《決戰時刻》中扮演這種大好人,判若兩人,演技之精湛,有口皆碑,是不爭的事實。影片最令我感到唏噓的,不是戰爭的殘酷,或其帶來的生靈塗炭,而是Heath Ledger這位早逝的演技派。看他飾演的Gabriel,凴恃年輕想要有一番作爲的自信;為國家不惜違背父命的叛逆;面對愛情又化爲一身的傻愣登,簡直變色龍上身。這位爲了影視業奉獻精神奉獻生命的男人,將永遠活在影迷心中。





至於《決戰時刻》的導演——Roland Emmerich,已邁入票房億万名導之行列,曾執導的作品有《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酷斯拉》(Godzilla)、《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12》等,一字排開,都是嚇死人不償命的大製作。《決戰時刻》特效鏡頭雖不比這些所列作品多,但個人覺得,這部片中導演要帶出的訊息,卻是最顯眼的。畢竟在如此“樸素”的鏡頭前,觀衆自然無暇分心去享受那些以假亂真的特效,完全深陷並聚焦於這場“戰爭與和平”,内心深處也在掙扎,爲了國家,願不願意放棄家庭的溫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