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大賣空


會入場看這部《大賣空》(The Big Short),其實抱著冒險精神(有哪一部電影我不是抱著冒險精神入場的?),皆因我對金融這遊戲毫無概念,對數字也不大敏感。結果,全程毫無睡點,更遑論尿點,編導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替觀眾上了一堂經濟學,而它寓教於樂的方式,比那些排版排得跟教科書沒兩樣的書籍,更易上手、聽懂且入腦,讓人獲益匪淺。

《大賣空》以二〇〇八年美國房市崩盤前幾年為背景,述說海報上幾位彼此之間少有交集的角色,憑著洞燭先機的機智,以及勇氣,賭下自己的人生。故事始於二〇〇五年,起先是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聖荷西基金經理人麥可·貝瑞“看見”房市有不妥跡象,於是大膽向幾家銀行“交涉”(我實在不懂他們之間在幹嘛,只知道結果這基金會憑藉貝瑞的遠見賺了一筆);而在充滿金融界從業員的酒吧內,留有一頭難看髮型的銀行家賈德·佛奈特(萊恩·葛斯林飾)從同僚口中知悉貝瑞的古怪行徑,於是不管職業道德操守,暗中調查,發現貝瑞的行為並不荒誕,於是也賭下自己的未來,向多家財務公司“兜售”這種類似保險的業務(我真的不懂他在幹嘛,只知道最終他又賺了一筆);佛奈特其中的客戶——避險基金經理人馬克·鮑恩(史提夫·卡爾飾),聽了佛奈特對房市的解析,半信半疑下,安排分析師同夥去勘查真偽,還真的讓他們挖出房市即將崩塌的猛料,而政府以及金融界內的行(玩)家,則繼續“見錢眼開”、“撚化”那些不熟悉遊戲規矩的納稅人——如我,於是鮑恩恃著自己“憤中”的脾性,一步一步地拆穿金融體系的腐敗,極盡所能地欲將敗絮其中的真相公諸於世。

另一邊廂,則是兩位年輕搭檔的勵志奮鬥故事。希普利和蓋勒想要打進金融界,卻因手頭上的資金不足而無法入其門,於是求助於金盆洗手的銀行家班·里克特(布萊德·彼特飾),里克特一方面為這兩位年輕人的奮鬥精神與誠意打動,一方面似乎又想救贖一些什麼,半推半就下,最終讓這兩位年輕人成了逆勢成功、逆境生存的一份子。

電影的勵志在於,以上幾位角色(電影改編自史實,真有其人)從二〇〇五年至房市崩盤的二〇〇八年期間,所作所為皆遭眾人唾罵、恥笑,甚至遭客戶告上法律部門,這期間他們的內心,是有多麼地煎熬、多麼地難捱……我尤其喜歡一場貝瑞從辦公室踏出來,面對因加班在辦公桌上睡覺的下屬,他百思不得其解地向下屬辯解自己不會“算”錯,房市明明瀕臨——甚至已經——崩盤,可是業界卻沒發佈消息。這需要何等的自信,自信於自己的判斷,堅持不低頭不趨炎附勢,結果事實證明,他是勝利的一方;我又特別喜歡他最終透過電郵發函給客戶,述說他已將賺得的錢匯入他們各別的賬戶,遣詞用字中,盡顯他的霸氣。

另,電影充斥詼諧、諷刺的對白,字字珠璣——尤其鮑恩一角——且不時讓片中角色衝破電影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道墻,直接向觀眾“匯報”他們的境遇,將不時陷入金融迷霧中的觀眾——如我——拉回來,並伺機將一些金融界的概念形象化,比如瑪格·羅比邊泡泡浴邊講解金融基礎概念、名廚利用銷售不出的食材(垃圾)“變相”成全新的菜餚兜售,藉以比喻房屋銷售的作業手法,以及人類行為學家夥拍藝人莎琳娜·高梅茲,利用賭桌遊戲示範何謂經濟泡沫效應;《大賣空》還不時引用一些名人精句來藉以區分電影段落,而最經典的文案莫過於這句: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ucking hate poetry. – Overheard at a Washington, D.C. bar. 非常中肯,不需解釋,請自行翻譯。

總而言之,《大賣空》是一部能讓演員發揮演技,而且內容豐富的“知性電影”——要娛樂,有;要學習知識,可以。重點是,就如首段說的,連像我這種金融白癡,都看得眉飛色舞,足以證明電影有多好看。奉勸看倌一句:錯過可惜!

PS:光看預告,就很吸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