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我來自紐約


《我來自紐約》未上映已風頭無倆,在外國榮獲多項獎項,頂著如此光環風光上映,幾周下來票房上漲之姿不間斷,本人也忍受不住,入場一窺其究竟。

若論演員表現,電影是好看的。曾是港劇當紅女角的宣萱,久未見其蹤,如今不僅口操一嘴標準華語,英語也流利得令人敬佩,由她敲開電影的序幕,是像本人這種看她連續劇成長的一輩最華麗的歸來;狄龍嘛,則又是更前一代的巨星了,瞧他在跌打病患身上“毛手毛腳”,堪比“一代宗師”,如此角色設定再適合不過。還有因應片名《我來自紐約》(英文名The Kid from the Big Apple)的主角童星陳沁霖,海報上45度角側臉,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另一位童星李馨巧(《逆戰》《激戰》);見她從原本被寵壞的現代兒童,漸漸變得跟祖父狄龍關係融洽之後,也對此角色從原有的厭惡,軟化了……

沒錯,《我來自紐約》乃述說一則祖孫解除代溝、彼此學習的親情電影——同類型的代表作,該數二〇〇二年韓國電影《有你真好》(又譯《愛·回家》)——這類題材簡單歸簡單,要拍得好卻是困難,尤其極考導演功力。因為故事可以很簡約,觀眾則會關注鏡頭呈現的唯美。於此方面,本人覺得,《我》片是合格的,值得嘉獎。

只是,影片故事結構方面,或許是編劇的疏漏,或許是剪輯的貪心——一幕小女孩與狄龍聯手展露功夫,把前來社區收保護費的混混教訓得落荒而逃,這幕明顯是為了讓狄龍說出《英雄本色》中某句經典台詞而設,卻因此產生故事的時間BUG,令本人瞬間“脫戲”。整部電影,小女孩待在吉隆坡的時間,該是只有學校年終假期(十一月)至隔年農曆新年(二月左右),可是因為那一幕的剪輯前後不連貫,使小女孩無故成了至少一年的“無業遊民”……

當然,還有其他劇本上的疏忽,都顯而易見,包括小女孩提問玩伴的問題“紐約為什麼叫大蘋果?”,至終都沒有解答。如此這般竟能獲得某項最佳編劇獎,說不過去。

總而言之,《我來自紐約》確實是部值得給予鼓勵的華語電影,希望導演會有下一部作品,且更加精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