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韓國導演奉俊昊印象深刻,是從那部在戲院裡讓我如坐針氈的《末日列車》(Snowpiercer)開始——那是二〇一四年,衝著美隊克里斯·伊凡入場,結果上了一堂關於低階層苦受壓迫,為此而反抗的末日寓言震撼教育。後來Netflix製作的《玉子》(Okja),再到拿獎拿到手軟的《寄生上流》,奉俊昊都沒把視角從社會底層移開,化做一把直指人類社會心臟地帶的批判利刃。
新作《米奇17號》(Mickey 17)延續了《末日列車》往後的奉氏風格(我對他二〇一〇年以前的韓國作品沒啥印象),卻多了點光鮮及調皮。故事背景設在二〇五四年,主角米奇簽下一份殖民星球的勞工契約,成為一個可以不斷被複製、犧牲再利用的“消耗工”。死了沒關係,只要留存記憶,復活後重灌啟動,即可繼續幹活。
如此這般設定,立馬聯想到《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主角同樣是不斷死亡、學習、再出發的輪迴,只不過那邊是為了戰勝外星人,這邊則純粹是服從上級命令、維持社會階層的秩序。米奇依然有自我、有感情、有執念,看他每一次死去,死法又千奇百怪,當死得太滑稽荒謬時,會讓我忍俊不禁,嗤笑出聲。笑完以後,愧疚感油然而生:我一樣是把自身歡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道德淪喪之人!愧疚歸愧疚,我還是很開心。
最大感驚喜的,是羅伯·派汀森一人分飾兩角的精湛演技。無論是17號的懷疑、自嘲、微微神經質,抑或18號的焦躁易怒、不近人情,他們似一面鏡子互映,亦如兩個陌生人彼此試探。派汀森沒靠造型改變,只憑著眼神、語速、肢體動作,加上電腦特效的協助,把同一個靈魂分裂出的兩種性格演得絲絲入扣,看得我眉飛色舞。
此外,就是奉俊昊的批判及嘲諷本色了:質疑權威、探討社會現狀。戲裡,擁有至高權力的領導人,腦袋卻空空如也,毫無半分智慧;像米奇這般低階層勞工,縱使能無限復活,也只能用身體去換取生存的資格。具備超能力,生命卻更加卑賤,諷刺意味十足。
更感觸的,是戲裡人類對原住民外星物種的態度——拒絕溝通、不試著理解,一心只有征服與消滅,這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嗜血天性。一旦遇上“他者”,第一反應從來不是談判,而是開槍。奉俊昊的鏡頭直指人類的殘暴及無知,跟17號自然散發的善意相比,後者雖顯得渺小,卻等同如一抹耀眼璀璨的人性曙光。奉俊昊在深沉議題底下潛藏著的黑色幽默,讓人莞爾一笑之餘,又細思極恐,實在過癮。
總括而言,《米奇17號》是一部寓教於樂,讓人在戲後靜心思考的佳作,也是一部值得在戲院視聽覺設備中體驗,細細品味的作品。二〇二五年至今這三個月,它是我最推薦的其中一部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