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贖夢

張家輝,伴我度過青春煩惱成長歲月的友伴。他那一副看起來廢裡帶衰、衰中有賤的模樣,從化骨龍、《黑馬王子》葡撻(葡完就撻)、《決戰紫禁之巔》中別名龍龍九的陸小鳳,到後來在香港黑幫電影教父杜琪峰多部作品裡的正經角色,在嬉皮笑臉耍白癡和正經嚴肅露狠勁之間切換自如,是我心中的百變影帝。

他演而優則導,開始自導自演時,我亦樂見其成。二〇一四年《盂蘭神功》,我進戲院支持,結果出來滿肚子問號;《陀地驅魔人》延續驚悚風格,文藝味更濃;動作警匪片《低壓槽》,更覺得他力有未逮。我以為經歷過三部票房口碑皆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後,他該有自知之明,導演不適合他,結果第四部作品《贖夢》又來。

張家輝這此依然自導自演,飾演患有失眠症的德士司機沈卓仁,聲稱一睡覺就夢見被人追殺,長期失眠,神經兮兮。他的對手是劉俊謙飾演的臨床心理醫生文思豪,二人一來一往,夢境、現實、人性、創傷、秘密,導演通通都想講,但全部混在一起,亂了套,講不清。

我明白“橋唔怕舊,最緊要受”之道理,《贖夢》的問題不在題材老套,失眠、心理創傷、夢境追殺等題材,過去拍過很多。真正致命的,是張導似乎執著於自己那種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文藝恐怖片風格。節奏慢,剪接生硬,CG特效莫名其妙,不時來點宗教符號與慢動作特寫,懶有型、懶神秘,實則悶得令人呵欠連連。

觀眾入場,是想解夢,不是被導演困在夢裡無出口。文醫生的故事線說他童年有陰影,影響他成長;沈卓仁則是失眠,老婆精神失常,屋裡貼滿符咒,家裡像道壇。兩條線平行無交錯,結局像在解釋角色的因,但觀眾早心知肚明,完全不覺恍然大悟,只會想說:“拍咁耐,就講呢啲?”恐怖片不恐怖,驚悚片不緊湊,心理片不深刻,夢境拍得不夠詭異,現實拍得不夠紮實,兩頭不到岸,教人如何投入?

二〇〇四年獨立電影《黑暗時刻》(The Machinist)也同樣講失眠。那電影沒很驚悚,但從頭到尾不斷吊觀眾癮,牽引人想探索主角到底遭遇了什麼,才會瘦成皮包骨……這也是面筋人克里斯汀·貝爾的代表作。《贖夢》跟其相比,高下立判。

總的來說,看《贖夢》是浪費時間。我不曾質疑張家輝身為演員的演技,但在導演的身份上,他真的離合格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不說別的,過去三部執導作品,劇情我都忘光光,唯一有印象的一幕,是《盂蘭神功》裡主角在戲院看戲時,發現前排座位有個阿飄不看戲,反而盯著他瞧。這第四部作品再次證明,張家輝還未找到作為導演的語言及定位。或乾脆一些,放棄導演身份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