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改編電影是目前其中一類商業片正夯的模式。從《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古墓騎兵》(Tomb
Raider),到近年的《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魔獸爭霸》(Warcraft),有的動作刺激,有的充滿奇想,還有《沉默之丘》(Silent
Hill)、《佛萊迪餐館之午夜驚魂》(Five
Nights at Freddy’s)這類驚慄恐怖,可謂精彩紛呈。雖然並非都是傑作或票房保證,但終究是一個電影劇本創意的來源。
這類型還有一條“閤家歡”走向,如《音速小子》(Sonic
the Hedgehog)系列、《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大人小孩都能看個開心。你說劇情設定會很深刻麼?老實說,真的沒有。但票房好,評價也高。《MINECRAFT麥塊電影》(A Minecraft Movie),也走這路線。
我不是Minecraft玩家,沒建過房子、挖過方塊,不懂電影裡是否有刻意為玩家準備的彩蛋或暗號,劇情也簡單到從一至十依序交待給觀眾,沒有燒腦,不必思考,毫無懸念,笑點尷尬,演員演得太用力,我無法投入。只是,網絡上評價卻不差。或許是玩家情懷加持,抑或是小朋友看得開心。
講真,我完全進不去那個世界,但轉個念,也想開了,電影不是拍來給所有人喜歡的。這部片的目的明確:讓家長帶著孩子進戲院共度兩個小時的家庭時光。就像麥記快樂套餐,重點不在好不好吃,而是能換到什麼玩具。
於是觀眾一開場就見到傑克·布萊克飾演的史蒂夫,用台詞講出他對挖礦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渴望,長大後為了夢想選擇放棄現實、踏進奇異世界,並自願困在那裡。這樣的開場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有點糟糕,但對孩童觀眾而言,恰恰好懂。
有此一說:以對白交待一切,是電影創作最低端的推進故事手法。但看至最後,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字幕緩緩升起時,開始思考這部電影是好是壞時,想到這部電影存在的終極意義之後,我悟出一個道理——有些時候,一部電影真的不必刻意拐彎抹角讓人猜想戲裡的隱喻或訊息,也可以直接hit
to the point,製造笑梗引觀眾發笑之際,直接道出或呈現重點訊息。觀眾也許一時未能會意,但該訊息經已潛移默化地種在觀眾腦海或心中,假以時日,時機到了,就會發芽。
我不評論這部片好不好看,因為根本不重要。真正讓我感觸的,是傑克·布萊克。
記得二〇〇三年的《搖滾教室》(School
of Rock),他當時卅四歲,看起來像廿幾歲,臉龐身體圓鼓鼓,眼睛閃閃發光,渾身散發著搖滾魂,熱血澎湃,歌喉也讚。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他,笑著看他用音樂教育頑皮學生,心想這為人師表真有趣。二十年過去,如今他五十六歲,額上皺紋藏不住,動作卻依舊浮誇,歌還是唱得投入,不知怎的,我有些感慨。
看一部電影,不只是看故事,也是在看一個演員如何跟我們一同老去。孩子們看的是冒險與歡笑,我看到的,卻是時間的流動。
所以,《MINECRAFT麥塊電影》於我而言,絕對不是值得再刷的片子,卻是一次值得記住的觀影體驗。它提醒我:我們都是曾經的孩子,只是現在長成帶孩子看電影的大人——我不是說我,是說其他跟我同齡的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