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法貝爾曼

不時會有一些關於電影發展史的作品問世,唯這類題材往往較難引起觀眾共鳴,本地院線因此多半僅在少數電影院短暫上映,場次稀少,還常排在上班時段。因此,我錯過了在大銀幕觀賞這類作品的機會,如《雨果的冒險》(Hugo)、《巴比倫》(Babylon),以及這部《法貝爾曼》(The Fabelmans)。

《法貝爾曼》是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半自傳電影。之所以稱為“半”,是因為部分取材自他童年的成長經歷,至於哪些是真實、哪些為戲劇效果而加以潤飾,只有史匹柏本人最清楚。對我,故事是否百分百忠於現實並非重點,反而是故事敘述是否真誠。《法貝爾曼》在這方面的處理堪稱細膩動人,和《雨果的冒險》及《巴比倫》一樣,我是看得開心過癮。

雖是透過小螢幕觀看,但我依然能百分百投入,深深共鳴於主角山姆的心境轉折——從他首次在大銀幕上目睹火車出軌的震撼(不禁好奇這場戲是否有意呼應母親後來的出軌?英文是否存在這樣的雙關?),到發現電影創作不只帶來歡樂,還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又或是藝術理想與現實經濟之間的拉鋸、在家庭與同儕、校園與社會之間的取捨與掙扎。雖然偶會略顯片段化,但我心中仍能自動串連每個畫面,沒有斷裂。

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場山姆為全班拍攝“翹課日”紀念短片的戲。他原有機會藉此嘲諷霸凌他的同學,以此作為報復,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選擇放下成見,將那位小霸王拍得英勇帥氣、光芒四射,讓全場為之驚嘆。片子放映後,小霸王羞愧且憤怒地質問山姆,這麼做是要激起他的悔恨,還是表示山姆以德報怨的胸襟、自詡聖人?山姆也答不出來,只說是順著心意剪輯,把最好的畫面呈現予眾。這場戲點出了他作為影像敘述者的敏銳與純粹,天分早已超越個人情感,天生為鏡頭服務。

另一幕觸動我的,是山姆在剪輯家庭露營影片時,無意中發現母親與家族摯友班尼叔叔之間曖昧的互動。他一遍遍回看畫面,終於確認母親精神出軌。儘管震驚哀傷,卻選擇保守秘密,不將這些片段剪入最終成片,亦未對外透露分毫。只是他對母親的態度悄然轉變,終令母親察覺異樣,逼問之下才得知他早已從鏡頭中看穿她的心思。這體現了山姆身為攝影者與說書人的“慈悲”——他用鏡頭說故事,但不濫用本身權力。

蜜雪兒·威廉絲飾演的母親,情感層次極為豐富,內疚又堅定,既愛丈夫又難以抗拒心的召喚。她對兒子的驕傲及支持流露在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肢體動作中,演繹到位。其他卡司亦不容小覷,保羅·迪諾、塞斯·羅根,以及飾演山姆的蓋布瑞·拉貝爾,都為角色灌注了靈魂。

尤其讓我驚喜的,是塞斯·羅根,他一改印象中過往的搞笑形象,飾演情感複雜的班尼叔叔——一位對好友妻子動情,發自內心疼惜山姆的第三者。他不是輕浮的誘拐者,而是誠懇、體貼、鼓勵山姆追夢。離別前送給山姆攝影器材的那場戲,兩個男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極具張力,煞是好看。

我了解《法貝爾曼》或許不是每個人心中的傑作,但對我,它是一部誠懇、深情又充滿電影魔力的作品,同時也是激勵我繼續為夢想而活的強心劑。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侏羅紀世界:重生

十年前軟重啟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三部曲,在我心中是重蹈了最早期《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三部曲之覆轍,都是虎頭蛇尾,兩個系列的第三部皆令我搖頭。但無可否認的是,這IP畢竟是電影公司的搖錢樹,況且CGI技術日新月異,要把這些遠古時代的巨獸“轉移”至當代,已不是空想。今天再次軟重啟的《侏羅紀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邀得史嘉蕾·喬韓森和馬赫夏拉·阿里兩位主演,卡司份量或許略遜於克里斯·普瑞特和布萊絲·達拉斯·霍華,但還是有足夠的吸引力。

《重生》故事背景設在《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Jurassic World: Dominion)事件五年後,講述復活的恐龍只能在赤道附近的環境生存。其中三種體積最龐大的恐龍體內含有一種關鍵性成分,能用來製造為人類回生續命功效的藥物。僱傭兵佐菈(史嘉蕾·喬韓森飾)受聘率領一支團隊前往某個熱帶小島,從這三種恐龍身上取得遺傳物質。任務途中,他們遇到一個遭恐龍暴走攻擊而翻船的平民家庭,一夥人就此開啟這場驚心動魄的孤島冒險記。

我對《重生》沒抱期望,亦後知後覺此片導演是曾執導《哥吉拉》(Godzilla)、《A.I.創世者》(The Creator)等片的蓋瑞斯·愛德華,電影也缺乏獵奇感故事少了新鮮度——現在的觀眾已對電腦特效見慣不怪,要餵飽他們的胃口可不容易——但至少沒拍爛,這點值得慶幸,也該給予讚揚。它是一部“荒野出任務”動作類型片,主角一個場景一個場景過關:驚險刺激的海中滄龍和棘龍(全片最精彩)、無驚無險的陸上腕龍,以及空中霸主阿凡達翼龍(我為其取的綽號),最後再以變種異獸的高潮戲作結。故事結構沒啥特別,也沒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反轉,是簡單易懂容易消化的商業片模式。

真要說它給我帶來任何訊息或啟發的話,應該是片首佐菈初登場時,跟製藥公司代表馬丁二人堵在市中心,肇因是一隻困在路旁的腕龍。從角色對白,我們知道群眾早已對恐龍習以為常,不會像當初那般大感驚奇,我將這設定詮釋為對當下一時的流量之暗喻,無論任何東西,若要持續下去,要嘛求變,要嘛做得深入,否則只會曇花一現;《重生》裡最後高潮戲登場的變種暴龍,正呼應了這時下趨勢——正常的恐龍已失去新鮮感,必須要設計混種新形態,方能奪得眾聲喧嘩。

除此以外,沒其他特別深入、發人深省的議題了——佐菈團隊針對造福人類福祉藥物的開發,是要讓私人企業限量製造飽賺一筆,抑或將秘方交予政府單位,與全民共享,這點道德辯題略嫌老套;倒是那亂入的一家四口,每一次的有驚無險,都為電影提升不少緊張刺激的張力。

總括而言,《侏羅紀世界:重生》不難看,若跟蓋瑞斯·愛德華過去的作品比較,確實不是他的水準之作。不必抱高期望,但看消磨時間無妨。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F1電影

超愛《F1電影》(F1)。無關速度或激情,純粹為布萊德·彼特飾演的主角桑尼·海耶斯的人設所吸引、感動;戲中他過去的經歷,形塑成當下的個性,以及跟年輕後輩的互動過程……凡此種種,對如今四十張的我,感同身受,直搗內心,在戲院裡熱血翻湧、眼眶發酸。

電影講述曾是F1後起之秀的桑尼,因一場嚴重事故而終結其生涯,此後人生陷入低谷,在次級賽事及賭桌上度過。某天他收到現任APXGP F1車隊所有人的老朋友魯本(哈維爾·巴登飾)擔任車手的邀約,搭檔雄心壯志的新秀車手喬舒亞(丹姆森·伊卓斯飾),為賽季餘下九場賽事,書寫充滿血淚的人生勵志篇章。

我非F1擁躉,對其規則零知識,各車隊之間的抗衡、車手隊友之間的競爭,乃至幕後技術人員整體的團隊合作,我都無知無解,亦完全提不起興致去看看、嘗試去了解。我入場只為看故事,結果這故事比想像中還要真誠動人,像極了我這在生活中跌過跤,卻依舊不認輸的中年大叔。

要說桑尼有什麼特別的人生歷練,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一個天才型車手因傷被迫退下舞台,說是人生魯蛇又不盡恰當,因他始終在熱愛的賽車競速世界裡遊走,以freelancer姿態,從一家車隊跳槽至下一家車隊,憑著天賦為車隊奪取無數榮耀,然後即刻退場,毫不眷戀當下的光環——如此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行事作風,亦奠定了這號人物的傳奇性。

浪蕩不羈我行我素的桑尼,在APXGP車隊跟菜鳥車手喬舒亞的互動,是《F1電影》的一大看點。半個賽季過去,車隊一分未得,車隊外憂內患,桑尼的加入,喬舒亞從而感到壓力,擔心首席車手席位不保;桑尼以往的賽車習性,令本該同心協力為車隊奪分的二人形同水火,魯本也一個頭兩個大。二人不是一夜之間化敵為友,是靠一場又一場賽事,在競速與失敗中磨出信任;靠一次又一次沉默的對視、分歧的爭執,慢慢融合。

戲裡出現了三次同一句話:“錢不是重點。”那重點是什麼?每次聽見,我都在思考,對桑尼而言,賽車之後所獲得的獎金或榮耀只是bonus,至於重點是什麼,我說不出個所以然,但隱隱中能感受到一些什麼。像我身為編輯,修改文稿、熬夜校對,出版的書未必暢銷,名字也不會出現在封面上。但當我看著一本文字成形、裝訂完成的書時,那份從無到有的參與感、跟作者和團隊一起努力的默契——這才是我享受的。

說回電影,《F1電影》用極度精準的節奏鋪陳情感,沒有一句廢話。劇本穩健、角色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矛盾及轉變。攝影鏡頭緊貼車身,觀眾彷彿也坐進駕駛艙,感受每一次剎車、超車或是撞車;漢斯·季默的配樂更是錦上添花,節拍如心跳,將電影推向極致高潮。

演員方面,布萊德·彼特的演出無需贅言,將桑尼的疲憊、倔強與溫柔詮釋得恰到好處。哈維爾·巴登飾演的魯本,是全片的溫暖支點,像極我們人生路上那個總會拉你一把的朋友。至於喬舒亞,丹姆森·伊卓斯演來張力十足,初生之犢的鋒芒,讓人看得五味雜陳。

總括而言,《F1電影》是少數能激起我熱血、強忍熱淚的運動類型電影——但我不會因此去看F1就是了——大力推薦!

PS:電影的故事背景虛實交錯,現實裡的車隊車手都有客串,我把它當成一則平行時空的勵志故事來看。最後一場壓軸戰,桑尼在前一場比賽發生事故,未完全復原,仍勉強披掛上陣。他駕駛時視線幾度出現殘影,像在暗示什麼。我大膽揣測,電影或許拍了兩個結局。銀幕上看到的,是比較慈悲勵志且夢幻的一個,讓他達到平靜飛翔的境界,;另一個嘛,留在心中就好,別道破。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FUBAR第二季

二〇二三年阿諾·史瓦辛格生平首部劇集《FUBAR》上線,劇情雖談不上驚艷,但節奏明快、打鬥有型,父女情深的刻畫也到位。看著這位銀幕硬漢為了女兒為了家人還有事業焦頭爛額,加上對阿諾的情懷,我有些觸動。第一季結尾設下的伏筆,著實令人期待。

故事接續上季末,中情局臥底名單外洩,阿諾飾演的路克與女兒愛瑪全家成了高危對象,被安置進安全屋自我隔離,直至危機解除。父女倆嘴上說要乖乖待著,實則按捺不住,一次又一次偷溜出去查線索,結果被敵人發現蹤跡,尋上門來。

前四集一家子拌嘴鬥嘴相互吐槽,對白密集如機關槍掃射,卻對劇情推進毫無幫助。說是鋪陳,其實就是拖戲;笑點雖有,但多數尷尬得笑不出來。那幾集,我差點棄劇。

咬牙熬至第五集,這列《FUBAR》才總算駁上正軌,還是高速衝刺那種,節奏驟然飆速,懸念重重,一下回到第一季那般酣暢淋漓的爽快感。父女檔聯手追敵、間諜鬥法穿插情感糾葛,敵人潛伏,真相浮現,原來的家人陣線裡還混進了臥底,誰能信、誰不能信,一時之間真假難辨。錯綜複雜的關係線,加上情感線的鋪排,是《FUBAR》真正的看頭。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凱莉—·摩絲(《駭客任務·The Matrix》裡的崔妮蒂!)的助陣。她跟阿諾之間餘情未了,舊情復燃,前面是很拖戲,後段反而意外有味道。兩位資深演員談情說愛,不見得轟轟烈烈,卻更有成熟韻味。

到最後幾集,危機不再只限於個人或家庭層面,還涉及到國家,甚至全球,主角群需在核彈倒數前揭露幕後黑手的真面目。老派間諜劇那種“世界毀滅我來救”的套路,老套歸老套,但只要拍得夠俐落精彩,觀眾還是願意買單的。

跟之前一樣,第二季結尾依然留下給續作的伏筆,但阿諾確實老了,從動作到表情都掩藏不住歲月的痕跡。劇中安排他逐步交棒給女兒愛瑪,乃是情理之中。若真有第三季,而阿諾又沒有回歸,我也不會意外。

總括而言,《FUBAR》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的基調,但缺乏了新鮮感。前四集拖泥帶水,後四集才火力全開,真正精彩的部分其實只佔一半。若能精簡為五集,節奏更緊湊,觀感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