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天使謀殺疑雲


如果以商業角度來評析這部電影(就像片中出資聘請主角導演拍攝電影的電影公司高層人員),《天使謀殺疑雲》(The Face of An Angel)絕對不合格,且會氣死人;明明有那麽好的題材(謀殺,而且是美若天仙的少艾謀殺案件),還有那麽好的卡司,偏偏導演要搞什麽藝術氣質,擯棄觀衆想看的血腥暴力,轉而注焦在死者/凶手的心理、人性等方面,有夠愚蠢。

偏偏,以上這段,即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弊病,而商業電影爲迎合觀衆口味,以及盈利以養活更多的創作者,非主流藝術創作,很難與符合商業利益的作品相抗衡,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若常年觀賞商業電影,真的不會導致觀衆審美疲勞嗎?《天使謀殺疑雲》可説是對現代電影/觀衆及報章媒體/讀者的諷刺,還有赤裸裸的批判。

劇情述説導演湯馬斯特地前往異國發生命案的地點,尋找創作靈感泉源,原本電影公司期待他能拍攝一部驚悚類型商業作品,可隨著他越深入地挖掘,才發現衆人“要求”的,已不再是真相(理),反而是希望嫌犯美若天仙的相貌從而帶來的勁爆消息(大家都希望如此美貌的女孩若是狠心的殺手,是多麽地勁爆,如果那是真相的話)。於是,湯馬斯盡量秉持著客觀心態,想要一探嫌犯以及受害者的内心,構思的劇本也因此逐漸脫離出資者想要的趨向,此舉令他的事業開始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

世界病了,大家可説是媒體報憂不報喜的關係,可有沒想過,又是誰讓媒體多偏向於這類報導手法?所謂有需求才有供應,媒體也僅是“順應”讀者的口味,才能讓報社/新聞社存活。試問,有多少位媒體人,尤其採訪記者,剛入行時衷心希望能夠永遠寫出屬於自己風格、完全揭發真相的報導,然後因爲上面施加的壓力而轉態?我雖非從事媒體,但這道問題的答案,大家也該心知肚明……在埋怨國家媒體無法公開真相、不實報導前,可否先捫心自問,導致媒體墮落的始作俑者是誰?

《天使謀殺疑雲》的結尾,算是悲喜交融——湯馬斯因堅持己見,導演一職遭撤換,但他也因爲堅持,帶著一位他心目中的天使同遊異地,欣賞異國美景之餘,還完成了他心内所願的劇本。雖然不知劇本能否順利拍成電影,但他當下的滿足與無憾,是他最好的報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