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間“熱鬧非凡”的教室。老師站在教室前上課,座位上的學生,卻未必都在專心聽講,各玩各的,自說自的;在桌上塗鴉,傳送小紙條,捉弄其他同學,刷手機……就是一般我無法想像、只有在影視作品中方能一窺的,充滿叛逆中學生的教室。再一細聽,咦,教室中踱著方位且碎碎唸的老師,說的怎麼好像不是課業,而是自己的家庭私事?啊,該是嘗試向這群小屁孩敘述經驗談,讓他們少走冤枉路……
日本電影《告白》,開頭幾分鐘,予我就有以上的錯覺,直至從老師口中提及“兇手”二字。
森口老師是單親媽媽,女兒是她目前人生的唯一依靠,卻被班上的兩位學生殺死。只是,森口悠子知曉未成年殺人犯在《少年法》的“庇佑”下,表面上雖受制裁,可是仍未能讓他們悔改,理解何謂“生命”,於是,在這最後一堂課上,她拋下震撼彈——在兩位兇手的牛奶中,放入了愛滋血。
森口悠子“寓教於復仇”,雖然主要對象是兩位少年兇手,實際上卻是向全班同學說教,教誨他們“生命誠可貴”的道理。她的教育方式,直接帶出更多的反面教材,比如學生間的霸凌、家長方面對孩子的溺愛、縱壞,不止小孩,家長也該自省;森口悠子的教育成果,堪比經典的GTO,只是她更黑暗、更內斂。
在她的“教誨”下,明知遭人利用卻未能臨崖勒馬的兇手B,最終弒殺了驕縱自己的母親,獲得解脫;而主謀兇手A,作為一個戀母情結的天才兒童,好像對森口悠子的一舉一動,不為所動,反而一心尋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森口悠子也不是省油的燈,最終讓兇手A自行按下引爆器,殺死自己做那麼多事情,只為了相認的親生母親,可謂一絕。
森口悠子的復仇劇碼,其實內心真的不好過。患上愛滋、同樣是教師的丈夫,臨終前仍阻止她以怨報怨,她內心掙扎;為人師表的她,竟要這等殘忍地對待孩子,她內心糾結。可是,電影中從每一個主要角色的告白,讓觀眾更能夠一窺全貌,絕對會支持森口悠子表面上及心理層面雙管齊下的報復行為——這等小屁孩,不給他們教訓,未來成何體統?
復仇者,僅靠復仇的拼勁支撐人生,成功報復之後,生活一時沒有了目的,又該如何繼續活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