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老話一句: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據說,小說夯的態勢,超越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只是,《達》之電影版實在令我瞌睡連連(最新改編作《地獄·Inferno》如是,下次再分享觀後感),這齣《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雖沒前者那般昏沉,亦相距不遠矣——搞到我只想搭乘片中的列車,直墜入第三層夢境,讓時間更快地過!
《列車上的女孩》,故事看似曲折離奇,於我卻是故弄玄虛(就跟《地獄》一樣,下次分享……實在忍不住揶揄一番)。劇情一句話說不完:女人A(女神之艾蜜莉·布朗飾)每天搭乘列車,經過故居,從列車窗上觀察前夫男人B與現任妻子女人B(女神之蕾貝卡·弗格森飾),想像他們甜蜜蜜的生活,內心百感交集,既妒且羨;同時,她“順便”留意隔鄰家的一對夫妻(男人C與女人C),對他們的年輕、狂放、彼此依戀,欽羨不已,幻想女人C(女神之海莉·班奈特飾)就是自己應該步上正常軌跡的典範(意即:“我能像她那樣就好了”之念頭)。直至某天,當她發現女人C在露台與陌生人(男人A)相擁時,她內心對女人C的一切嚮往,完全崩毀。於是她決定停站下車,前往該處,“矯正”一些事情……
女人A解決事情的過程,撲朔迷離,一來她借酒澆愁,酗酒導致神志不清,透過她視角呈現出來的鏡頭,迷離異常,似假還真。觀眾只知道,當她踏下列車的下一刻,女人C即宣告失蹤,甚至過幾天就發現屍體,所有兇殺線索,都將兇手指向女人A。女人A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沉浮著,她不願因自身的懦弱而遭人利用、鄙視、可憐;她不願案件就此不了了之而選擇出面引導男人C指控男人A(男人A是女人C的精神科醫生),可是另一方面,男人B和女人B卻覺得她正藉此嘗試破壞他倆美滿和諧的家庭……很亂,確實亂。
電影透過這六位角色的視角,來向觀眾解說每一位角色自以為是的真實情況,這手法我還蠻讚賞的,尤其現實中正值網絡年代,人人都能成為媒體傳播者,更教會我眼見也不一定為憑,看待事物需得了解各方面,方好論斷。女人A就是太主觀,尤其脆弱之人,急欲向眾人證明自己還是個“人”,只要發現蛛絲馬跡,也沒經求證,就告訴這位告訴那位,讓案情幾乎陷入膠著,簡直長舌婦一名。雖然後來證明了她的清白,但在整部電影中,非常不討喜。
其他角色,亦有各自的缺點(雖說人無完人,但有些缺點令我超想揍一頓劇中人),如女人B為了孩子(家庭)而選擇委屈自己;女人C對安樂生活的不安;男人B戒不掉的拈花惹草;男人C的控制慾……種種各型各色的慾望,因緣際會,就這樣形成一則看似精彩,其實很普通的的故事。
至於我不喜歡的,有好幾點,一是剪輯,尤其過多的倒敘手法,又沒交待清楚回到正常時序的情況下,非常混亂(就連我這種靠“思考”吃飯的觀眾都會跟不上故事的時空節奏,就懂有多亂了……);再者,那位衰樣的男人B,編劇給他的下場,好像很完美,可我無法接受,覺得太便宜他了,這等男人,應該被割“咕咕”,讓他活著,比死更難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心目中的三位女神,化身為平凡人身份,於我落差太大,接受不來——艾蜜莉·布朗《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海莉·班奈特《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蕾貝卡·弗格森《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三部電影,三位不同風情的佳麗倩影,三劑讓我覺得動作爽片也不差的定心丸,就這樣在《列車上的女孩》中崩壞——當然,亦表示她們的演技精湛,演什麼像什麼。
總括而言,《列車上的女孩》或許是大眾認為好看的片子,對我這影癡而言,卻是平凡無奇,只能說是瞌睡神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