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我怪故我在——《怪奇孤兒院》


我沒看《怪奇孤兒院》(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原著小說,會入場看戲,純粹是衝著導演提姆·波頓,他的“怪雞”特色及闇黑風格,是我成長的良伴,《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斷頭谷》(Sleepy Hollow)等,可謂“荼毒”並形塑我日後性格的影視經典。只是,他近年來的作品,不知是我年紀漸長、童心漸失的關係,總覺得有點平凡。直至這部《怪奇孤兒院》,終於盼來久違的,屬於波頓就此一家的“特立獨行”。

自《X戰警》(X-Men)以來,影壇題材最氾濫的,該屬異能人士,觀眾見慣不怪,甚至去到審美疲勞的程度。當然,這類表面上風光的超級英雄,懂的人其實知道編導正藉他們來隱喻現實中的一些事情,比如《X戰警》對有心人來說,等同於大眾對同性戀的歧視。《怪奇孤兒院》裡同樣充滿能人異士,也同樣分為好壞兩派,只不過經過提姆·波頓的妙手,加上這類奇人都是小孩,自然多了一分童真與奇趣——尤其那力大無窮的小女孩,令我驚艷。


《怪奇孤兒院》中每一位角色都有各自怪的一面,襯上導演的黑暗風格,陰森可怖中穿插繽紛色彩,炫目無比。兩位最有名氣的演員伊娃·葛林和山繆·傑克森,角色敵對,卻只要一有對手戲,雖然氛圍緊迫、僵持不下,反而釋出莫名喜感,這就是演員精湛的實力,以及在眾人意想不到之時,編劇適時揮發的生花妙筆吧我想……

當然,如今市場上很多這類以年輕人掛帥的電影,總會不自禁地陷入“反烏托邦”題材的窠臼;《怪奇孤兒院》則不然,它沒有“反大人”“反烏托邦”,它要帶出的訊息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別小瞧自己,一旦身處合適的場合,如蛟龍得雲雨,即可發揮長材。就像孤兒院裡的每一個人,在院長裴利隼女士的撫養教誨、後來敵人的脅迫,以及主角傑克中途負上領導人重擔之下,成就一段不可磨滅的冒險奇程。

現實中,工作上正好編著一本關於言語障礙患者的書籍,看了這齣《怪奇孤兒院》,更加感慨。“正常人”眼裡,他們是怪胎,但,他們也是上天“施法”下的生命,他們就是他們;我們可以選擇忽略,並沒資格鄙視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