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要殺死岡瑟


用偽紀錄片方式呈現的題材,有恐怖、驚悚的,如著名的《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錄到鬼》(REC),甚至是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的《食人族大屠殺》(Cannibal Holocaust),都是偽紀錄片拍攝手法的代表作。首次看以拍攝殺手的題材的《為什麼要我們要殺死岡瑟》(Killing Gunther),倒看得津津有味,歡樂滿分。

故事敘述一位想要成名的殺手布雷克,希望以刺殺殺手界翹楚岡瑟(阿諾·施瓦辛格飾)讓自己一炮而紅,而為了證明自己有此能力,他僱了一組攝製隊,號召了幾位同行(有些跟岡瑟有仇——“敵人的敵人即是我的朋友”,瞭這道理嗎?),便開始進行刺殺任務,從初期策劃到執行過程,其中雙方交戰的驚險畫面,透過攝影機近距離的拍攝,讓觀眾飽嘗這非一般的殺手之旅。

在專業攝製隊伍的參與下,剪輯出來的畫面,當然不只有這支刺殺軍團的執行任務的過程,他們還讓布雷克自我介紹、隊友簡介,還有不少的內心獨白,堪稱是剖析殺手的世界,比一般第三人稱視角拍攝的殺手電影,更震撼、更真實——當然,沒法投入的觀眾還是能感覺出這只是戲中戲。而更有誠意的是,其中有一幕述說這支刺客隊伍在一貨倉內商討事情時,遭岡瑟突襲,還發射火箭炮,鏡頭就此暫停;重新開機時,只見布雷克持槍指著掌鏡者,威脅說無論危急的狀況都不許關機,否則會親自殺死他。目的不就為了要他們拍下全程,盡量避免讓觀眾有剪輯掉不好、失敗的畫面而報以噓聲。這是布雷克對電影藝術的堅持,也是這支紀錄片能持續開機拍攝下去的原因。畢竟攝影者正身處槍炮無眼的被襲擊範圍內,何以他們如此大膽不逃亡抱著生命危險仍要拍攝到底,就此解釋了原委。


至於布雷克聘請回來的幫手,他們有爆破高手、美艷狙擊手、電腦奇才、機器右臂、使毒娘娘腔,還有俄羅斯雙胞胎等,個個奇葩。而這群奇人異士聚在一起時,雖然氣氛嚴肅(殺人當然得認真以對,必須尊重目標,甚至死者;殺手的守則),但你看不見他們的殺傷力,反而散發出一股喜感,也是自在感(殺手第二守則:絕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相貌越平凡越好)。也就是這群“怪咖”產生的化學效應,提升了這支紀錄片的娛樂性,當他們與敵相遇,獨自攻擊、合擊、防禦,表現很專業,但肢體動作就是會讓人不禁發笑。必須惡劣地承認,我會把本身的快樂,建築在鏡頭裡亡者的痛苦上。不得不說,《為什麼我們要殺死岡瑟》有點像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攝影者必須跑著跟拍,而被攝者也正是要完成一關一關的任務。

除了刺激但引人發噱的動作場景,電影也帶出了殺手柔情的一面。布雷克刺殺岡瑟的目的,除了想要一炮而紅,似乎又帶有兒女私情,攝製隊伍還神奇地採訪到布雷克前度情人麗莎,甚至取得布雷克為挽留情人而留下的苦澀音頻……還有就是電影結局,不論布雷克的刺殺計劃成功或否,卻成就了一段姻緣。這好幾幕的感情戲,平衡了電影的陽剛味,也讓電影更有人情味。

最終,當“大魔頭”岡瑟終於露面時,整個反高潮的設定,才是真正讓我笑到肚疼:岡瑟另僱了一組攝製組,拍攝他的“反擊視角”,而且向觀眾說明他何以是業界最強者的秘訣——喬裝術。


《為什麼我們要殺死岡瑟》由泰倫·基勒自編自導自演,是他首部執導的電影,同時飾演主角布雷克;較有知名度的卡司,除了客串演出的阿諾,也成功請來不算很紅、但一副知性美的蔻碧·史莫德飾演麗莎。其他演員可說是電視劇常客,被基勒請來參與,在銀幕上大玩特玩。

雖說此片算是小成本製作,呈現手法也並非人人能接受(IMDB觀眾評分僅4.7分),但對我來說,它有著革命性、突破性的膽識與創意,至少讓大眾知道,偽紀錄片呈現手法除了套用在驚悚片上以加強觀眾的恐懼感,若適當用於其他題材,效果亦不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