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72小時前哨救援

 


今年重溫了一些老戰爭片,如描述兄弟情的韓國經典《太極旗生死兄弟》、人類角色與坦克車“相愛相擁”的《怒火特攻隊》(Fury)、異常失落絕望的《決戰最前線》(Journey’s End)等,也有緣觀賞如《決戰中途島》(Midway)、《兔嘲男孩》(Jojo Rabbit)、《1917》等近期的作品,有的精彩絕倫,有的使人瞌睡連連,人家在戰場上神經緊繃以命相搏,劇作家或導演卻以此為測驗觀眾耐力,有夠過分。

最近又看了一部戰爭片《72小時前哨救援》(The Outpost),可說是集沉悶與刺激慘烈於一身之作——前半部為向觀眾介紹眾多登場人物,剪輯困難,導致電影節奏卡卡、一段段的;後半部則因一場超過半小時的槍戰戲,刺激得讓人目不轉瞬,得以將電影前半部的鬱積宣洩出來。

72小時前哨救援》乃依據CNN著名記者傑克·塔沛針對該事件的採訪著作The Outpost: An Untold Story of American Valor改編,敘述美軍在距巴基斯坦國界不遠的阿富汗境內,設立了一前哨基地,原是要讓當地人參與社區發展,卻不時受到塔利班恐怖份子的威脅,在三面環山的劣勢下,美軍好不容易與當地居民長老談妥合作條件,然而軍官卻在一次無謂的任務中意外身亡;接任的軍官,有的因敵襲死亡,有的不得人心,最終美國決定撤除該基地,就在大家準備撤離時,塔利班展開突襲,駐守當地又短暫被孤立的五十餘位美軍,必須以寡敵眾,抵抗四百多名敵軍。

如前所述,電影前半部為介紹多位角色,電影段落銜接不流暢,致使悶場連連;加上軍人總愛戴軍帽,稍微臉盲的觀眾,肯定難認清誰打誰(這是戰爭電影的通病)。觀眾努力認臉之餘,還得揣測電影的要點——如我智商不足者,要很之後才明瞭美軍為何愚蠢到在這種劣地設立前哨基地的用意。加上其中主要吸引力演員奧蘭多·布魯很快即領便當——領得真的很突兀——讓我為此猶豫了一下,考慮是否乾脆放棄繼續觀賞。



相信編導和剪輯師也明白電影避無可避的缺點,於是以軍官之名作為段落區分,敘述每一位軍官在任期間發生的重要事件,間接盡可能地交待所有士兵個性,看著他們凜遵上級指示,縱使知道指令可能會致自己犧牲,仍義無反顧地執行,對他們的職業操守,既覺可憐又感敬畏,畢竟身不由己,盡忠職守、為國捐軀、死而後已是士兵之責。

真正見到導演與剪輯功力的,是後半部那場超強的戰役。鏡頭跟拍每一個/組士兵,透過其視角,觀眾有種身處於前線的錯覺,得以感受最真實、最驚心動魄的槍戰,直如第一與第三人稱視角不斷替換的電玩。這場戲無論是分鏡,或演員整體的跑位,還有爆破等技術安排等,絕非簡單任務,可以想見幕前幕後工作人員事前的籌備綵排,都成功幻化為一幕幕觸動人心、撩人心弦的場景。戰爭異常混亂亂,然而我感覺這場槍戰比前半部的鋪陳戲有條不紊,至少能分辨出陣亡者與奮勇殺敵者,也許熬過前半部的同時,已不經意地與這些士兵產生絲毫感情了。

總括而言,《72小時前哨救援》算是能藉英雄主義激起觀眾正面情緒的電影,雖有多人陣亡,結尾仍振奮人心,可以推薦給好此道者——如是為了奧蘭多·布魯而來,則可避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