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


二〇一六年好評如潮的《屍速列車》,我認為大眾反應有點誇大,反而覺得無論宣傳或劇情格局上都較為低調的動畫《起源:首爾車站》,更能帶出人性醜陋,及對活屍、病毒肆虐真實的想像氛圍。個人最讚賞《屍速列車》的,是其行進中的密室——列車——設定。其他主要是憑靠主演孔劉的帥氣和馬東石的暖男角色,擄獲大多女性觀眾的心;影史上較少能迅速行動的活屍,也多少能刺激觀眾的腎上腺素,帶來一種新鮮感。

距《屍速列車》戲裡戲外四年後的今日,續作《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在全球武漢肺炎災情下,在多個國家以“電影院救市主”之姿轟然上映。劇情敘述前軍人政錫(姜棟元飾)四年前與姐夫逃離韓國後,在香港落魄生活。此時欠債累累的姐夫被債主命令夥同另外二人重歸被外界孤立的韓國半島尋找寶藏抵債,債主知道政錫曾是軍人,於是脅迫他執行此任務。四人在這座都市廢墟中,除了慎防隨時暴走的活屍,還面對一群瘋狂的前軍人襲擊。

就像《屍速列車》跟《首爾車站》故事上毫無關聯,《感染半島》也和《屍速列車》完全沒有連接,要不是官方文宣說明,絕對可以視為各自獨立的作品。如果《感染半島》不在片名前標註“屍速列車”字樣,觀眾或許可在“心無掛礙”的前提下,視其為一部中規中矩的活屍賽車爽片,可就是“屍速列車”四字,大眾難免予以比較,《感染半島》自然落後幾個馬鼻。

首先是人物背景。政錫與姐夫兩位倖存者,都背負著極重的心理負擔。姐夫親眼看著妻子和孩子“淪陷”,好不容易從崩潰邊緣復原,卻染上賭癮;政錫除了失去親人,也背負著當初身為軍人卻見死不救的愧疚。此次重返舊地,本該是讓他們打破多年的心理障礙重獲新生的機會——片尾確實給了政錫救贖的良機,卻煽情得太刻意而搞砸。當初因政錫見死不救、留守當地的婦女敏晶,也隨著環境改變,把自身磨練得堪比軍人等級的戰鬥能力。這四年間她經歷過什麼,電影沒明確說明,但可想像在那種環境仍能存活下來,非常了不起,何況還能培育兩個孩子成長,是對女性的無上讚美。


既然是動作爽片,本該無懼過多的血腥或暴力場景,然而電影卻很“仁慈”地見好就收,不見斷肢爆頭等畫面,活屍嚙咬撕扯也一閃即過,十分無癮。賽車場景方面,友人說讓他想起《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那種荒蕪沙漠的氛圍,我倒覺得更有《絕命尬車》(Death Race)那種鋼鐵改裝碰撞車的感覺,然而每一次撞擊、每一個飄移急轉彎,不比好萊塢的CGI技術劣跡明顯可見,這點看得本人非常無奈。

演員方面,或許每一位演技都無可挑剔,唯角色真的難發揮,有些只能是陪跑然後犧牲的份,死鬼悲戚。值得一提的是,飾演駕駛技術高超的浚兒的李蕊,眉宇間帶有河智苑的幾分神韻,是本人印象最深刻的一角。至於導演用濫的慢動作煽情手法,不見得能刺激觀眾淚腺,本該緊迫的場景還慢動作,只會弄巧成拙,令觀眾出戲。

挾著前作的後勁,加上沒有其他商業大片敢在此時上映競爭的天時利地下,《感染半島》賣座是必然的。然而因為劇本的薄弱,它絕對沒法像前作那般久留觀眾心中,隨著時光飛逝,會如戲中的半島都市,被遺忘。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間諜速成班


《間諜速成班》(My Spy)敘述勇猛的CIA探員阿傑,屢屢出手太狠,經常搞砸上頭下派務必留嫌犯活口的任務。上級終於忍無可忍,派遣他到一處民居出臥底任務,當做對其的懲罰。阿傑若要保住飯碗,則須“修心養性”,然而他竟輕易地被一位九歲小女孩揭穿其臥底身份。為了面子問題,他被迫滿足小女孩提出的各種要求,還得隱瞞總部以繼續任務……

電影可以將一些常人難以接觸或不甚了解的職場領域呈現出來,讓大眾一窺其中奧妙。若是像間諜、特務此類高風險職業,更是動作電影屢拍不爽的元素及題材,如果將現實中間諜或特務本該嚴肅以待的氛圍拍成動作喜劇,更是別有一番趣味——〇〇七、傑森·包恩、傑克·萊恩等耳熟能詳的特務,雖緊張刺激,然而看多了也會使人越發疲憊。故,偶爾看看這類動作喜劇,雖明知現實中絕無可能發生(特務每一次出任務都賭上生命),但看戲不就是為了得以逃離現實兩小時,藉笑解壓。

所以,當《間諜速成班》裡四肢發達的超級幹探阿傑被小女孩蘇菲玩控於股掌,這等強烈對比而釋出的幽默氣氛,讓人難以自拔。戲中兩人的關係,可說是反映了真實境況。總會有一些外表粗獷得讓人感到恐懼的男人,只要見到女兒,即化身為暖男,判若兩人。電影找來在《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飾演德克斯的前摔跤明星戴夫·巴蒂斯塔飾演阿傑,跟與其尬戲卻毫不怯場的童星身形相距甚遠,加上編劇把這位無懼刀光劍影,卻對小孩沒輒的角色個性添飾得更為立體,二人激起的銀幕小火花,從初相識到結尾時的情感變化,都能牽起觀眾的嘴角。


像前文所述,有些情節我們已知現實中大可能發生,若以正常邏輯思維來看待,只會自討苦吃,不如放下自以為是的守舊包袱,平常心對待。像阿傑的直屬上司是其貌不揚的華裔,這在種族歧視仍頗為嚴重的美國,算是一種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想望;蘇菲利用有限的科技知識,就讓阿傑毫無招架之力,更顯阿傑身邊的IT後勤同事的庸碌無為;跨國進行跟蹤任務的前線CIA探員,也非常輕易就給敵人發現蹤跡,這幾點情節上的設計或創意上的匱乏,雖非什麼大問題或大BUG,再加上好幾幕剪輯得不夠流暢,總讓人有點出戲。

因這幾處小瑕疵,此片難讓人印象深刻,只能笑過即忘。不過,這反而最能帶出《間諜速成班》的主題——要成為間諜或特務,首要條件是平凡。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女鬼橋


看過的台灣鬼片不多,近幾年極具話題的《紅衣小女孩》系列當然在看過的戲單之列,唯只覺得很一般;女神徐若瑄主演的外傳《人面魚》,如今印象全無。最滿意的,還是低調卻華麗的《屍憶》,雖然沒法記住所有嚇點或場景,但“路邊的紅包不要取”一幕及整部電影的主題,仍烙印在腦,久久揮散不去,偶爾思之仍有餘悸。如何定義好鬼片爛鬼片?各人有各的標準。縱使同一人,在不同時期、情況下,也會標準不一,像我本人,如果在其他時間或環境下看《女鬼橋》,可能覺得這部台灣鬼片不達標——故事普通,嚇點低,沒啥社會課題或意義——可就是覺得,還蠻好看的。

故事從某大學辦的迎新試膽大會說起。相傳該大學曾有一位女學生為了心儀的男生,從校園內湖泊中的一座橋跳下殉情,往後便流傳著不少恐怖傳說。為了幫試膽大會做宣傳,一群營隊幹部學生午夜時分到這座俗稱“女鬼橋”做直播,最終“得償所願”,惹鬼上身,輪番死去。

電影在兩個時空(二〇二〇年的採訪記者視角,以及二〇一六年試膽大會宣傳)交錯中進行,為此極考驗剪輯功力。而成果不過不失,觀眾得以透過色彩的變換,知道年代的跳躍(當然還有角色),好幾場換景也銜接得不露痕跡,確能看出電影工作者的用心。


此片除了改編自真實的校園靈異傳說,一開始的十三/十四階台階,也讓我想起韓國的《斷魂梯》,加上戲中時空交錯的設計,無論戲裡或戲外,於我皆有時空錯置的感覺,玩味十足。至於片中的嚇人“手段”,不能說有多高明——洗手間內的水桶、美術室內的假人模型、橋邊的樹林等,也許本人是看鬼片嚇大的,只覺得是“小兒科”;恐怖電影內角色的愚蠢反應與行為,也沒有顛覆過來,讓人感覺自作孽、活該。反而是戲中演員的演技,得以發揮得很過癮且盡致淋漓,尤其一幕在學校天台蓄水槽下,演員詹宛儒一整個被驚嚇到近乎歇斯底里的演出,真實到令我不禁寒毛直豎。(因為南拳媽媽和《屍憶》,戲中眾演員只認識嚴正嵐一人。)

除此之外,電影氛圍營造得很成功,詭異迷離,襯上配樂,有風雨欲來的緊張感,也看得出編導設計的推理模式與鋪陳,只是鑿痕太深,聰明的觀眾(如我)在影片進行至約一半時便輕易猜到結果,實為可惜(這也讓我聯想起香港導演黃精甫驚為天人的《江湖》)。片末當謎底揭曉時,有一種無限輪迴的輕微感慨,以鬼片的外形包裝如此的人生哲理,倒很契合。

《女鬼橋》並非一部上乘作品,但也許是經歷四個月行管期電影院被迫關閉之後重開,第一部進戲院觀賞的作品,有一種與久違的朋友重逢的滿足感,彌補了電影的缺失。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花生醬獵鷹的願望


大多人會認為,正常人才有資格踏上追尋夢想之途;對患病者而言,夢想是天方夜譚,冀望恢復健康足矣,談何夢想?我亦不時有這等自以為是的想法,所以看著這部《花生醬獵鷹的願望》(The Peanut Butter Falcon)時,對戲中患有唐氏症的主角義無反顧地追尋傳奇摔跤手偶像,雖感荒謬,然而從其身上散發的光芒,無比刺眼。

故事敘述唐氏症患者查克想盡辦法逃離老人院(為什麼是老人院?後有解說),循線前往尋找偶像摔跤明星拜師學藝。旅途上,他結識了躲避仇人追獵的泰勒。泰勒起先看不起查克,然而經過多日相處後,似乎對查克的堅持有所感動,放下自我,還主動指導他一些基本運動訓練,兩人在這旅程中,尋回失去已久的歡樂……

電影序曲發生在一家老人院內,眾多垂垂老矣的耄耋當中,突然冒出一位唐氏症患者查克,感覺突兀,後在看護艾莉諾(達科塔·強森飾)與上級的溝通中才知曉,那是該小鎮缺乏適合的看護措施,政府唯有將查克交付給這家老人院託他們看顧之故。好幾幕下來,查克不知何故一直想逃離該處,想來該是被虐還是遭遇其他不人道、不開心的事,最終才懂竟是為了追夢!

追夢,多麼堂而皇之的理由呀!唐氏症患者也是人,為何不能有夢想?

換個場景,因哥哥去世,長期被傷感籠罩的泰勒(西亞·李畢福飾),不時偷取他人的漁獲,開罪別人還放火燒掉對方的捕魚工具,被迫逃亡。在一場河上追逐中,他遇見躲在船內的“怪咖”查克,起先對查克非常反感,一直想攆走他,然而看見查克獨自一人時被小屁孩欺凌,又激發了本身的正義感,上前解圍後偕同查克上路。幾乎失去靈魂、人生目標的泰勒,從對查克的冷嘲熱諷,到後來轉變成他的健身教練、麻吉搭檔,加上與出走老人院協尋查克的艾莉諾邂逅,人生前景明亮了許多。泰勒態度的轉變,就是願意捨己為人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穫,而所謂收穫,不僅是快樂,還有其他東西如艾莉諾的心、查克的友誼,以及重新對人生充滿希望。


《花生醬獵鷹的願望》整體氛圍處理得相當用心,也慶幸它沒有同類電影會有的催淚或煽情戲,輕描淡寫,外加幾句幽默對白或幾場有笑果的戲。每一幕皆像是刻意放緩節奏,如唐氏症患者的慢於常人的步伐,思考,頓悟,隨之,一股暖心或窩心翻湧,觸動人心。電影結尾亦是神來一筆——查克與另一位摔跤選手打友誼賽,成功使出連偶像都承認是剪接而成的必殺技,魔幻寫實意味十足;泰勒的仇家拿著撬棍往他頭部毆去,看著艾莉諾在醫院中的焦慮神情……下一幕艾莉諾開著車,副駕駛座坐著查克,兩人前往泰勒早前的目的地——佛羅里達州,心想這電影畢竟是一齣悲劇,哪知此時一隻手從艾莉諾身後探出,戲裡戲外的人,嘴角同時揚起,此等安排,雖簡單,卻不凡。

《花生醬獵鷹的願望》縱使有西亞·李畢福、達科塔·強森、強·柏恩瑟等多接演商業片為主的明星參與,但對他們而言,或許就像戲中的泰勒那般,能從這優質小品裡頭得到金錢以外的收穫,並藉此沉澱,重整心態,從心出發,面對好萊塢這浮華演藝圈。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愛上觸不到的你


我對YA愛情片要求甚高。興許是本身缺乏浪漫因子,或年輕時幻想、看的影視作品多了,現實中卻遇見多是想像崩壞的例子,所以無論電影中無論有多兩情相悅,情節設計得有多浪漫,劇終前灑了多少狗血、催了觀眾多少熱淚都好,我一般仍不為所動,甚至嗤之以鼻——因知那只是提供愛情幻像的一劑藥。

抱著此心態觀賞《愛上觸不到的你》(Five Feet Apart),卻為我帶來意外驚喜。並非它超出前述愛情類型電影的格局,只是對其發生在醫院中的設定,有種感同身受的錯覺。個人曾好幾次進出私人醫院,了解院中醫療人員堪比溫度極低的空調冰冷般的人情;電影中能在如此氛圍散發出一股溫暖、溫馨,稍微破除了我心中對醫院負面的觀感。

電影敘述患有罕見疾病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CF)的少艾史黛拉在一家醫院邊接受治療邊等待合適的器官做移植手術,以永久根除疾病。這時醫院轉來一位同樣患上CF的少年威爾,起先史黛拉為威爾對治療滿不在乎的態度非常不爽,兩人為此起了齟齬,唯隨著往後的日常溝通,不知不覺間愛上了彼此。除了透過手機視訊聊心事話家常,他們只能在醫院中各樓層相見拍拖,但必須保持至少五呎距離,而這樣無法碰觸愛人的痛苦與落寞,更顯現兩人為愛散發的生命光輝……

一如其他浪漫愛情電影的設定,《愛上觸不到的你》可見到男女主角從類似冤家的關係,進化成愛侶的過程。而此過程,是編劇功力的考驗。畢竟愛情電影俯拾皆是,要如何做到商業片所謂“給我同一套,但要不一樣”的程度,需得耗費一番心思。如前段所述,電影觸動我的地方,是在冷酷無情的醫院中(且是冬天,雖然有供應暖氣,但我理解醫院內的溫度,始終冷如冰),透過兩人逐漸茁長的愛苗,帶來一絲暖意。病院中的各種設備及地點,如泳池、天台、食堂、健身室……也許對普通(正常)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但對這對璧人而言,彷如蛻變成一座龐大無比的遊樂園。


當然,這種類型片,免不了由俊男美女掛帥,兩位男女主角雖是陌生面孔(恕我孤陋寡聞),在我眼中顏值仍屬合格。男主寇爾·史普洛茲相貌本該平凡無奇,卻設了一頭微鬈的長髮,即變相為日漫中的美男子,神情之間還帶有惡作劇之神洛基般痞痞的壞男孩感覺;女主海莉·盧·理查森外表如鄰家小女孩,個性卻因有著強迫症而像大姐大,腼腆的笑容偶爾散發頑皮的小邪惡。有一幕描敘兩人在健身房運動後,她坐在落地窗前讓男主畫素描(我知道你聯想到傑克與蘿絲),陽光透灑在其身上,雖在揮汗之後,仍顯露出清新脫俗之氣質,直如天仙下凡,美不勝收。

愛情以外,《愛上觸不到的你》還探討生死。史黛拉雖患有罕見疾病,思想依舊正面。就算友人可以自由地到各地旅行遊玩,她雖感些微落寞,仍對未來抱有希望,遵循醫生護士指示的療程,準時吃藥打藥,所以當她看見威爾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可想而知這種不屑生命的態度,必然激怒她。至於威爾在史黛拉的軟硬兼施下,開始對本不屑一顧的療程產生了期盼,後來卻因個人體質的關係,治療無效,可為了史黛拉的生命,他沒有放棄,只是在離開以前,給了史黛拉畢生難忘的禮物。還有其他的幾位配角,都在生死邊緣徘徊、遊蕩,提供了觀眾省思生命的機會。

總括而言,《愛上觸不到的你》固然無法列入經典愛情電影的行列,但它確是近年來難得讓我看得上眼的愛情片,推薦一看。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笑看戰爭下的孩子——《兔嘲男孩》


未曾留意有“諷刺喜劇鬼才大導”之譽的塔伊加·維迪提,直到MCU電影《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方首見其名。這爆米花電影口碑雖好,於我卻份量微薄,嫌它風格過於浮誇,超出我能接受的水平。直至看了並喜歡上《兔嘲男孩》(Jojo Rabbit),才對這位在戲中自編自導還自演的全方位藝術工作者有些許改觀。

這電影很“可愛”,講述希特勒青年團中十歲大的學員喬喬,滿腔愛國熱血,還幻想出一位長得跟希特勒一模一樣的朋友,不時指導他一些如何體現效忠國家的英勇行為等建議。某天喬喬發現母親竟私藏一名猶太少女在家,卻發現這在元首口中所謂的惡魔族,並沒多可怕,經過幾次互動及了解,自小被灌輸仇恨猶太人的價值觀開始混亂,小小的心靈因為這衝擊,對元首無條件的言聽計從也逐而崩毀……

希特勒的惡行世人皆知,電影沒有呈現希特勒及其麾下組織如蓋世太保的兇殘(吊頸示眾算不算?),反而是從見識少又自以為是的主角身上體現出來的幽默,使人開心地吸收電影帶出的訊息。它透過小孩的觀點來反諷大人偏激的言行舉止,卻又不會“畫公仔畫出腸”,就像戲中喬喬的經歷那般,對其中意境心領神會。他跟猶太少女的關係,從原本相互猜疑,到後來產生微妙的情感,這循序漸進的轉變,都是小演員揮發出來的戲味。


本該負起教誨孩子的母親,在電影中鮮少擔負此責,更多是以“放養”方式,任孩子自行發掘、體驗。當然,青年團中與母親關係匪淺的教官,也暗中守護著喬喬,讓他得以在不斷的“撞板”中成長。德軍兵敗如山倒時,這位教官心底未失的善念及急智,是喬喬繼續存活的關鍵——兩位身不由己的大人,將希望託付於小孩,企盼他迎來更美好的世界。

電影結尾的一首詩作尤為動人,“感受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吧,無論是美麗或是恐懼,都必須勇往直前,因為沒有感受才是真正的終點。”喬喬經歷了價值觀翻天覆地的轉變,還遭遇家變,可謂從天堂墜入地獄,但他沒就此心灰意冷,雖難免一絲茫然,仍堅持下去,夥同那化敵為友的“惡魔”,踏上人生未知的旅程。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獅子王


重看這部廿六年前的卡通《獅子王》(The Lion King),魅力依舊,劇情雖簡單,卻有歷久彌新之感,經典地位實至名歸。

該懂的人也懂了劇情,無需再做簡介。電影主題離不開“生命的循環”、“生生不息”。從戲開頭獅王木法沙對兒子辛巴的循循善誘、耳提面命,到辛巴遭叔叔刀疤嫁禍並篡奪王位繼而自我流放,最終“王者歸來”,期間的經歷、遭遇,皆離不開這命題。而且以非洲大草原大自然環境的故事背景下,更添此主題的“份量”;觀眾在電視機或電腦或平板等文明產物前觀賞此片,又有一種身處於鋼鐵叢林中,同樣面對弱肉強食世界的錯覺,與片中情景對應,實無二致——適者生存、爾虞我詐之境其實就在身邊。但,電影教誨我們,必須擁有一顆良善的心,感到迷茫之際,也別忘了還有天上的星星守護著我們。

片中對天上繁星有個浪漫的說法:那是祖先化成的眾星,遠遠觀望,庇護著後代子孫。而辛巴在迷茫失落之際,看見父親木法沙的幻影,為其指引一個方向,那何嘗不是辛巴本身的內心想望?是背負罪疚自我流放一段時日後,重遇兒時玩伴娜娜而得知家鄉已在刀疤統治下面目全非,深覺自己縱使不肖,仍肩負著重整家園的責任。

而其中幾曲朗朗上口的歌謠,更為電影添色不少。一些難以向小孩觀眾明言的人生哲理,也透過輕快的歌曲,注入簡易卻“後勁十足”的歌詞,希望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長大後再體會。個人最欣賞那首由狐獴丁滿和疣豬彭彭在初遇失落非常的辛巴時,逗引他合唱的〈Hakuna Matata〉,雖對歌詞甚至歌名的真正含義仍似懂非懂,但歌曲真有其魔力,聽著旋律,真的會像辛巴的反應那般,越聽越開心,悲傷就此驅散,療癒十足。


唯一對《獅子王》有稍微不滿的地方,是末尾辛巴與刀疤的決戰。刀疤明明用心理戰給予辛巴強力一擊,臨時突然向辛巴承認自己謀殺木法沙,給了辛巴奮力一擊的動力,就此功虧一簣。我明白那是電影情節的必然走勢,但處理得過於一廂情願,導致刀疤城府極深的形象,瞬間瓦解,也造成結局的突兀。

當然,這是瑕不掩瑜,無損電影過去廿六年的現在,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事實。不過迪士尼在卡通廿五週年推出了一齣擬真版《獅子王》,我不認同這種賣弄電腦技術的商業手段,加上過去幾部卡通真人化的作品皆是舊酒裝新瓶,看得昏昏欲睡,擬真版《獅子王》,敬謝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