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幾位歌手,是從第二張專輯才喜歡上他們,繼而倒回去聽他們的首張專輯,其中包括了周杰倫(《范特西》)、S.H.E(《青春株式會社》)、藍奕邦(《無非想快樂》)……還有,孫燕姿。
“孫燕姿”這名字,其實早在她發行首張專輯時就聽過。記得那時逛唱片行時,“沒有一個22歲的女生 像她這樣唱歌!”的文宣,印在其同名專輯封面上;其中電台主打、傳唱至街知巷聞的〈天黑黑〉〈愛情證書〉〈超快感〉等,都是隨時能夠聽見的作品,但我未就此“淪陷”,直至第二張專輯《我要的幸福》發行,在電台聽見首波主打〈我要的幸福〉。那是千禧年年尾,周杰倫雖發了首張專輯,仍未在我的“偶像”行列內,我主要聽的還是“古惑幫”鄭伊健的粵語歌和陳小春的苦情式華語流行樂,莫名其妙地就給孫燕姿當時算是獨特的唱腔、嗓音懾服,也很快去買了這張《我要的幸福》。
這張專輯,是那個年代少有、讓我覺得整張專輯所收錄的歌都非常好聽的一張音樂專輯(往後購入許多專輯,很多只有其中四五首好聽)。幾個星期後,發現同學也都開始哼唱其中樂曲,八卦閒聊的話題也都圍繞著《我要的幸福》。記得有有位超喜歡孫燕姿的同學,甚至把〈開始懂了〉投入到學校指定中四生必讀的馬來文小說內,不時對大夥說這首歌多麼適合做該小說的主題曲……其他較常聽見的閒聊——那時網絡未發達,資訊流通不廣,大家還能面對面聊天——大多是傳唱度較高的幾首主打歌,包括〈我要的幸福〉〈零缺點〉〈難得一見〉〈害怕〉等;而我個人較喜歡的,是〈害怕〉。
那是正值情竇初開的年齡,對心儀對象有著一種難以啟齒的情感——即俗稱的“發姣”——而本身又屬於那種內斂,什麼都往心裡塞的自閉憂鬱小生,唯有藉聽歌來抒情。深白色作詞的〈害怕〉,副歌是這樣唱的:“還是害怕夜深人靜時總想起你 還是害怕不經意的聽見你的消息 然而當愛已經沉澱得太清晰 當擁有已經是失去 就勇敢的放棄 還是會害怕一個人時就很難忘記 還是害怕突然寧願當初沒有決定 然而當愛最後的出口是分離 我會這麼相信 走下去”透過其他與歌者同齡的女生沒法演繹出來的歌聲,讓我相信,愛,還是不說出口的好……
至於其他歌曲,〈我要的幸福〉是百聽不膩的;〈開始懂了〉因為那位同學的關係,搞到我每次聽見總會想起他,有了“陰影”;〈零缺點〉〈中間地帶〉〈難得一見〉〈星期一
天氣晴 我離開你〉屬於較有“力量”的歌,這般每天播放聽了兩三個月,始對這幾首感到沉悶,繼而無感。還有一首抒情歌〈相信〉,旋律非常優美,歌者也詮釋得很好,但該是當時年紀尚幼,對其詞曲心境似懂非懂,故還是較喜歡〈我要的幸福〉和〈害怕〉。
往後,就進入周杰倫的音樂世界了。雖不時還會聽其他歌手的作品(尤其透過電台一聽見一些好聽的,會二話不說跑去買下專輯;那是平均每兩三個月會買一張專輯的年齡),包括孫燕姿接下來的三四張專輯,以及首張《孫燕姿》同名專輯也都在收藏之列。
噢還有,《我要的幸福》中作為序曲和完結的兩支〈On the Road〉demo旋律,在幾個月後成了她第三張專輯《風箏》中〈真的〉一曲,這令我有驚喜到,但已是後話。
******
十八年後的今天,進行著“每天一專輯”運動的我,再聽《我要的幸福》。這次,〈害怕〉獨剩一股情懷,沒法再給我更多震撼,反而是〈相信〉,令我手臂爬滿雞皮疙瘩,還直衝上腦,後背一陣麻痺,感覺不到其他東西(不確定是不是臨死前蒙主召喚的錯覺)……
聽見歌詞“突然覺得 我只是一個人 有點孤單 淺淺的憂鬱 我不知道明天 會不會 很美麗 雖然今天天很藍 而雲很白 風很涼……”以及副歌“我曾經看見困難 變得膽小 不夠勇敢 但還是要相信 相信感覺 相信簡單”,也許長大了,在社會混了好幾年,覺得這首歌不再像十八年前那麼普通,反而散發著一股能量,讓聽者有繼續奮鬥下去的勇氣。整首歌用鋼琴與管弦樂伴奏,優美旋律配著歌者情感豐富卻拿捏得宜的嗓音,在充滿喧囂的鬧市中,像是一股清流,讓原本煩躁不堪的心,頓時沉澱下來……還可感受到一種孤獨襲來,那不是負面情緒,而是能讓自己放緩步伐,沉澱,再往前進的正能量;這種感覺沒法與他人正確分享,需要獨自承擔,才覺得是孤獨的一種吧。
幾年前,透過工作採訪一位本地音樂人,請他推薦一張流行樂專輯,他推薦孫燕姿剛發的新專輯《克卜勒》。從他口中說出的幾項推薦理由,其中一項我記得非常清楚:“孫燕姿是真正的在唱歌。”縱觀當時大陸電視市場上一大落歌唱比賽節目——現在還是嗎?我不確定——有好幾位一炮而紅的歌手,都靠“鐵肺”聞名,唱得聲嘶力竭,好似越長氣就越能獲得評審青睞,這點實在讓我不敢恭維。如今重溫〈相信〉,方真正領悟“沒有一個22歲的女生 像她這樣唱歌!”這句話的意義——並非一定要懂得飆高音就是好歌手,懂得拿捏歌喉,情感收放自如,恰如其分地詮釋,才是真正的歌手。而孫燕姿,二十二歲時已經悟道(我這聽歌者則要在十八年以後才領悟這道理……)。
推薦這張專輯,孫燕姿《我要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