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鳥人


藝術電影的成功,在於讓一小衆人能夠感受到它的美,對它的内容深有同感,對它的真理理解至深……《鳥人》(Birdman)就是這類電影。但,它又不像一般擁有超濃厚藝術氛圍、讓人聞之怯步的同類電影,因爲它主題講的是當今電影走勢的反省——演技重要,還是商業價值重要?

故事圍繞在米高·基頓飾演的主角,他曾經成名於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如今卻成了過氣紅星,蝸居在一家百老匯劇場内,想要靠一部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劇本翻身。舞台劇正要預演,原本的演員卻意外受傷,於是集製作、編導演一身的他,緊急找來一位難搞的演員來頂替,造成這電影高潮的衝突,也隨之展開……

《鳥人》要讓觀衆自省的是,如今充斥爆破、特效等後期製作的好萊塢商業作品,是否爲電影創作路途的最佳方式?演員的演技純屬陪襯?真的只需要一套上頭盔、面罩,就能當紅不讓一輩子?電影的支架——劇本,是否隨便寫一寫,然後加入一大堆特效,就能讓觀衆回味無窮?這真是電影健康的營銷手法?

《鳥人》的主角,同樣面對這種困擾。當他獨處時,他聽見心裡那把沙啞的“魔音”(米高·基頓曾經飾演蝙蝠俠,而沙啞的嗓子亦是布魯斯·韋恩與蝙蝠俠身份的區分方式,用在此頗玩味),一直説服他放下演技爲重的尊嚴,回主流影圈去繼續掘金。這幾幕内心矛盾的獨角戲,似幻似真,我特別鍾愛,尤其看他施展特異功能飛翔時的逍遙,回頭竟遭計程車司機追討乘車費,更能感受衆人皆醉我獨醒(或反過來看,是逃避現實)的孤苦悲凄。

而主角身邊的人事物——女兒的叛逆、麻煩製造機男演員的自我、追夢的女演員、夾縫求存的公關(經紀人)、自以爲是的劇評家……仿如演藝圈子的浮社會,一幕幕的針鋒相對、一句句刺激人心的對白(我想挖出你的眼睛,再把我的雙眸放入你的頭顱内,以你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這句對白感覺超浪漫),簡直比真實生活更真實、更殘酷。還有全片跟隨角色身邊繞的長鏡頭、隨處可聞的爵士鼓樂、不時發出時鐘秒針的滴答聲,更能帶出主角内心的煎熬。最終他決定爲藝術獻身,沒祭出生命,卻送了鼻子,不懂是臨尾一刻的退縮,還是真的純屬巧合,結果在醫院變回了昔日的超級英雄(必須用酷似超級英雄人物面罩的紗布覆蓋著傷口,而且再次獲得群衆矚目);結局時女兒步入病房不見他蹤影,開放式結局引人遐思

《鳥人》是部奇片。以我半吊子的觀影功力,自然無法深入分析,但還是建議各位趁戲還上映時,買票支持,錯過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