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心中最佳迪士尼卡通——《阿拉丁》



常有初識的朋友,一知道我喜歡看電影,總會問“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片?”

而我總會擔心一打開對方的話閘子,會沒完沒了的麻煩,於是答說我什麼片都看。

而懂我的人都知道,有兩種片我不看——一是YA(即年輕人)掛帥的反烏托邦末世電影(如《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等那類型),另一類就是迪士尼最近總愛做的,把經典卡通真人化的片。

我不是沒看過就杯葛它,就是因為看過了,領教過了,才不敢恭維——那時是看《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真人化的《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看得我昏昏欲睡;後來再看把《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崩壞掉的《與森林共舞》,從此立下“毒誓”,再第三次去讓你把我童年美好回憶毀掉的話,就是我自作孽。是以,去年由艾瑪·華森主演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無論口碑多好,票房多讃,我依然無動於衷。


******


若一個小孩沒有卡通片陪伴,那是個多麼可憐的童年啊?我是幸運的,童年時期看過的迪士尼卡通,說多不多,説少亦不少,從2D的《美女與野獸》到《泰山》(Tarzan);3D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到近期的《動物方城市》(Zootopia),雖說不是每一部都看,但看過的也難以計數。而至今我覺得最好看、最完美、最不可取代的,是《阿拉丁》(Aladdin)。

《阿拉丁》上映時,我七歲。當時在電影院看,有沒有字幕我忘了,對它的故事情節沒法完全了解,但迪士尼卡通就是要劇情簡單,畫師畫的角色要邪惡分明,這樣小孩觀眾就算有閱讀障礙、溝通障礙,也能輕易知曉銀幕裡哪個是英雄哪個是壞蛋,就算聽不懂英文也能替卡通自圓其說。所以,看著銀幕裡的阿拉丁偷了麵包給多位治安官追捕,邊唱歌邊逃命,好不容易甩掉準備咬下麵包時,看見附近有兩個小孩餓著肚子翻找著垃圾堆,遂把麵包讓給他們……這等英雄行徑、俠義精神,“突”的一聲敲入我心坎裡,久久無法自已。

後來茉莉公主離開皇宮“出巡”,與阿拉丁邂逅,壞蛋巫師賈方利誘阿拉丁前往神秘地帶取得神燈,萬能精靈登場,把阿拉丁變成王子前去取得茉莉公主的芳心,然後遭賈方識破,把阿拉丁打回原形並取得王位,囚禁了蘇丹和茉莉公主父女……阿拉丁為愛勇敢地挑戰獲得精靈力量的賈方,正邪對戰,最終邪不能勝正,阿拉丁從窮小子變成英雄角色,還抱得美人歸,兩人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

如今看起來仍非常勵志又簡單的劇情,創作者的才華可見一斑。而迪士尼卡通基本上和寶萊塢電影有個異常相似之處,那就是——唱歌。片中好幾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廿幾年後的現在,依然能隨口哼出歌詞,尤其〈A Whole New World〉,想起阿拉丁牽起茉莉公主的手邀她到魔毯上,帶她環遊世界的浪漫場景,那種感覺幾可媲美《鐵達尼號》(Titanic)中傑克大喊“我是世界之王!”的快意。

《阿拉丁》的叫好叫座,也延伸出後來的兩部續集——皆電視電影——《賈方復仇記》(The Return of Jafar)和《阿拉丁和大盜之王》(Aladdin and the King of Thieves),以及每集二十分鐘左右的卡通影集。這幾部延伸作品,我都有看過,唯不比第一集的“正宗”印象深刻。


******


如今,迪士尼雖然仍是卡通電影的翹楚,卻已不再是能夠坐穩龍頭的品牌。加上網絡盛行,觀眾都輕易挖到各國出品的卡通來看,其中不乏比迪士尼作品更好的;財大氣粗的迪士尼自然明白永續經營之道理,卡通真人化即是他們其中一種的策略,目的當然是吸引小時候看過“原著”卡通觀眾的同時,也“要”他們攜帶孩子、孫子前去觀賞——不止賺一個成人的錢,是逼一家人消費。

《阿拉丁》當然脫離不了被真人化的“宿命”,只是,威爾·史密斯飾演精靈,娜歐蜜·斯科特(《金剛戰士·Power Rangers》的粉紅戰士)飾演茉莉公主……無關卡司陣容,我還是避之為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