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喜歡《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雖然節奏緩慢,卻因爲編劇成功塑造出特拉維斯(勞勃·狄·尼洛飾)這有型有色的角色,讓我與之產生共鳴,繼而感受整部電影的精彩。
活在廿一世紀的觀衆,常因爲眼球受特效科技的寵壞而對上世紀的電影卻步,不是嫌它節奏不緊湊,就是特效看起來超假的。也因爲當時的電影人知道故事才是一部電影的基礎,一則好故事才是王道。《計程車司機》就是取勝於故事。
特拉維斯是退伍軍人,他患上戰爭後遺症而失眠,於是找了份計程車司機的兼差。當職時,他看盡美國大街小巷人生百態,繼而讓他產生一種與人的溝通障礙,甚至在他眼中,這社會充滿了病態。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巨細靡遺地透過特拉維斯的視角,向觀衆剖析越戰之後美國人民的生活形態,以及退伍軍人恢復正常生活的過渡期,尤以後者更爲明顯。看他戀上一選舉黨委會的員工時,約佳人的方式,以及因攜帶她看成人電影而令對方嫌棄,感情上敗陣,卻激起特拉維斯的復仇欲望。這看似滑稽的情節,只要細思一層,就會了解特拉維斯戰後未復原的扭曲心態,終究是可悲的。
透過載客,跑遍紐約各地,特拉維斯發現幾乎人手一槍的病態,予他又一層的打擊。試想,越戰於當時的退伍軍人來説,結果仍是其次,傷害更深的,其實是他們的内心。特拉維斯“僥幸”活著離開一個慘不忍睹的戰場,本該心存感激,卻發現身邊的人完全變了樣。他向同事“告解”一幕中,可一窺其心中的不安。
另一邊廂,他發現雛妓艾麗絲(茱蒂·福斯特飾)無意識中想要離開這是非之地,卻迫於無奈逃不出魔掌,激起了他的憐憫之心。他嘗試説服艾麗絲回到原來的家,更願意出資讓她潛逃,可偏偏她正值叛逆期,兩人首次見面時對自身不懂潔身自愛的悲痛,那種懂得人生挫敗的單純,已被心中的惡魔隱蔽,就是不聼勸,特拉維斯一時也對她沒輒。
《計程車司機》是茱蒂·福斯特的電影處女作 |
就這樣,面對多方面的不如意(尤以感情方面傷害最大),特拉維斯憤而想要刺殺追求對象的老闆,即政府候選人。他不計成本的購入多把槍支,反復練習拔槍姿勢(這幕經典),苦練體魄,務求殺出個名堂,也給社會教訓。可是功虧一簣——候選人保鏢一早察覺他的行動可疑。
電影最好看之處,就是起始於此的接駁點。特拉維斯刺殺不成,轉而去完成拯救艾麗絲的任務,也造就出他反社會份子(壞人)變英雄的轉捩點。最終,神(編劇)畢竟是愛他的,雖然身中多槍,但仍讓他繼續活著,因爲得以發洩,他反而稍微融入了這社會,更與原本的追求對象邂逅……
《計程車司機》對白很多,卻句句珠璣,都是人生哲理。唯一的槍戰,雖然死人不多,但在沒有先進特效加持下,效果逼真,故導演特地調淡了血的顔色,藉以緩解觀衆的感官不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