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我的打的經歷(二):在外國的文化衝擊


法國電影《Taxi》


二〇〇八年京奧期間,與友人到台灣自助遊。在九份過了一夜,下一站目的地是野柳。原本的計劃是:從九份打客運到瑞芳火車站,再轉搭到野柳。天空下著毛毛細雨,我們抵達瑞芳火車站時,心想從此處打的前往野柳,三人合湊車資應該不貴,所謂“花錢買時間”,要是抵達野柳後仍是灰蒙蒙的氣候,乾脆放棄女皇頭趁早轉玩其他地方。向遊伴提出此議,大夥附議,我們到路邊招車。

彈指間就招到了。我們以馬來西亞打的習慣,打開副駕駛座車門問價。司機說照表收費,告訴我們一個大概,還得視交通狀況而或有起落。總之就是——一切照著計費表。我們在路邊討論、計算了一陣子,期間我瞄到司機似有難色,直至我們上了車。

路上,司機對我們坦誠,他正要下班回家,但看到我們招手,只好停下;也想趁我們討論之際一走了之,卻擔心我們舉報他拒載而留下。我們心裡邊讃這位司機真有職業操守的同時,也向他說明我國一切由計程車司機說了算的文化。他嘖嘖稱奇,不知是為乘客抱不平還是羨慕身處我國的同業。

幾年後再到台北,機緣之下包下了一輛七人座計程車進行一日遊。這位司機除了開車,還肩負起導遊、攝影師、領隊等多重身份,依承諾帶我們去說好的景點,替我們做導覽、講解該地的歷史事跡,還略盡地主之誼,午餐由他買單;晚餐後又買了一支當地釀產米酒請我們品嘗……看他如此花費,一天到底能賺多少?

電影《Collateral》劇照

期間我們問他:幹嘛不守在台北市就好?如此招客還開這大老遠的路,不辛苦麼?他回說台北競爭激烈,他需要變通,接這種一日遊或幾天幾夜遊的客以維持生計;雖然客源多時每天僅睡四五個小時,但開車是他興趣,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何來辛苦……自此,每到台北,我都預先知會他行程,請他負責機場接送。

出差香港時亦有一番體驗。話說那次在一商場前苦候多時仍不見一輛計程車,正納悶怎麼不像馬來西亞,只要是購物商場或輕快鐵站,不管人流多或少,總有一大落計程車排著隊等……好不容易迎來一輛,上了車我問司機:“頭先廣場咁多客仔,點解不喺度排隊?”他回說:“咁等咪搵唔到食?”我建議他載客時放慢車速,就可收取更多車資。他:“靚仔,我開快一點努力載更多客,就算每位客人車資少也比慢慢開一整天沒載幾個客的錢來得多啊!我們香港人會算的吖!”

聽他說“開快”,我才回神發現車速驚人,蜿蜒而上的斜坡還飆到時速九十;我朝車窗外一看,不禁傻眼——車旁小巴也不遑多讓,兩輛車就這樣緊貼著彼此競速……

本地計程車司機,這該有的觀念,你們曉得嗎?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